5月26日是美国的阵亡将士纪念日(Memorial Day),纪念在战争中殒命的美国军人;随后的5月31日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之死。这些纪念日的意义何在?应该不只是在逝者墓碑下放上一束鲜花,或者朝着河里扔粽子、赛龙舟而已。在今天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对意义的思考并不多。
据大英百科全书词条和美国老兵事务部的记载,阵亡将士纪念日最初是为了纪念在美国血腥内战中阵亡的南北双方的军人,也是南北和解、美国国家意志统一的标志之一。这个纪念日,对于阵亡将士的后人而言,是对祖先的奉献精神和勇气的回忆、是对家人的爱的回忆;对于其他国民而言,是一次国家意志对个体的洗礼。不论是在南北战争中因为蓄奴和废奴而互相厮杀阵亡的士兵、在二战中反击德国纳粹和日本法西斯狂徒阵亡的士兵、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为打击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而阵亡的士兵,甚至是入侵伊拉克的阵亡士兵,都在这个纪念日里被追思。
显然,这样的纪念日不必涉及道德和法律,而是纪念家人和逝者在战争中体现的品格。总体而言,美国是个基督新教国家。从基督教的观点看,我们都是罪人,基督之死就是为了弥补人们对上帝不敬的罪。人们能做的,是对爱、勇气和奉献精神的礼赞,而没有资格对自己或者他人的道德做出评判,那是上帝的工作。笔者并非宗教人士,但是却认可人的能力有边界,不论这个边界称作上帝或其他名称。除此之外,对于在这样的纪念日中蠢蠢欲动的国家意志,笔者怀有最高的警惕,因为这可能会突破“上帝”的边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