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担任新加坡文学奖华文诗歌组评审。这项文学奖以四种官方语文的三个组别——诗歌、小说、非虚构写作为主,在入围作品名单中,除小说组的四语作品各有五本外,非虚构写作组的马来文作品阙如,淡米尔文作品三本;诗歌组的马来文作品两本,淡米尔文作品三本。我不知道这两组的马来文和淡米尔文入围作品无法达到五本的原因,可能是参奖作品水平达不到评审要求,更可能是参奖作品一开始就从缺或者不足。

这个文化警号让我联想起2023年11月,时任内政部兼社会及家庭发展部政务部长孙雪玲在一个新书发布会上说,双语之路仍是我国须要面对的持续挑战,当局将通过各类社会资源,包括设立专项经费,调动教育部、国家图书馆管理局、新加坡书籍理事会和国家艺术理事会等不同机构,鼓励本地作家出版更多母语读物以推广母语的学习,为人们掌握双语的能力提供必要的支持。

孙雪玲这番重申确实是为母语作者打了一剂强心针。过去几年,每当我出席新书发布会时,来到观众提问环节,总会有观众以悲观论调问道:“新加坡的华语水平江河日下,华文书的读者少,市场小,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出书的意义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