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的天安门事件被广泛认为是深刻改变中国政治进程,并对全球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节点。许多观察者指出,这场政治危机及处理方式带来两个重大后果:一方面,它加速苏东阵营的解体;另一方面,却使中国这一“开放式红色政体”得以维持稳定并迅速发展,最终演化为对现行国际秩序的长期性制度挑战。
因此,不少批评者认为,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在1980年代末以强硬方式应对社会动荡,背离文革结束后逐步推进的改革路径,也错失接轨第三波民主化的历史机遇。有人设想,若当时改革派得以继续执政,或广场上的民主诉求成为国家转型的主导方向,中国或许有可能踏上一条兼顾富强与自由的发展道路,更早融入民主国家体系。
历史真的会如人们设想那样,沿着一条线性轨道不断进步吗?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经验告诉我们,答案或许并不乐观。西方式的休克疗法非但未能带来繁荣,反而引发长期“转型衰退”。波兰和匈牙利在转型中相对成功,主要依赖美国的大规模援助;俄罗斯则未获得类似支持。即便耶尔辛曾主动寻求加入北约,成为美国盟友,也遭冷遇。经济崩溃与国际孤立并存,民主化进程迅速逆转。对此,美国当局,特别是克林顿政府的短视政策难辞其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