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严重米荒以及相比去年暴涨近90%的米价,日本农林水产大臣江藤拓竟开玩笑称自己“从不买米”,因为支持者送得太多,多到他都可以转手卖掉。乍看之下,这似乎是一次轻微失言,通常道歉即可了事。2019年自民党甚至分发过“失言防止指南”来应对此类危机。

然而,当下日本正值几十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这句话直接刺痛国民神经。“令和米骚动”这类新闻标题已经常见报端,暗指1918年波及全国,最终导致寺内正毅内阁倒台的“米骚动”事件。大米与政治、公信力之间的深层关联再次凸显。

在日本,大米远非普通食物,不仅奠定“和食”文化和农耕文明的基础,更因在社会中扮演的多重角色而具有不可替代性。然而近几十年来,日本政府却将政策重点放在严控大米生产、维持高价上,部分原因是为了巩固农民这一自民党重要票仓。这导致消费者长期承受高米价,而受限于维持米价的生产调整政策,全职农户反而难以仅靠种稻维生。因此,近年来政府才将大米列为农业结构改革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