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湾政府执意推动全台“中正路”改名一事,闹得沸沸扬扬。不少人质疑政府为何在经济困顿、民生议题繁重的当下,仍投入行政资源与预算,推动此项看似象征性强、实益薄弱的政策。尤其改路名牵涉居民户籍、商家登记、交通指标等庞大行政成本与生活不便,对一般民众而言无异于劳民伤财。内政部长刘世芳则以“转型正义是人权问题”为由,驳斥砸钱搞斗争的指责。

转型正义,在语义上是对历史不义的厘清与修正,是对过往威权体制下压迫与创伤的回应。民进党自执政以来,即将转型正义列为核心施政目标之一,其中包括清除威权象征、揭露历史真相、追究加害责任与还原受害者名誉。

蒋介石于1975年逝世后,台湾迅速掀起一波全国性的纪念运动。“中正纪念堂”“中正机场”“中正路”等地名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台,街头巷尾亦林立“永怀领袖”的蒋介石铜像,舆论更充斥着“大智大仁大勇”“卓越的伟人”等颂扬词句。这些高度一致的国家叙事渗透至空间命名、媒体论述乃至公共艺术,构筑出一套有系统的文化权力场,成为威权时期国族想象的核心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