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限制外国留学生时,全球学术界为之一震。美国从“筑梦之地”转向“筑墙之国”,自由女神像脚下的学术火炬仿佛瞬间熄灭。反观新加坡,却以冷静的战略定力,将教育开放写入国家的底色。这并非权宜之计,而是立足现实的长远之道。

新加坡地小人稀,自身人口难以支撑高水平教育体系及高科技经济所需的人才结构。因此,我们亟需引进外来人才,充实教育资源,壮大国家竞争力。这并非抽象构想,而是实实在在的经验教训。金融领域有佳话——星展银行前总裁高博德(Piyush Gupta)在任期间,带领银行转型升级,推动股价屡创新高。他卸任前夕,不少员工自发为他送行,足见领导风范与影响力。这些外来人才并非过客,而是与我们一同披荆斩棘、共创新加坡未来的建设者。

更重要的是,外籍学生往往激发本地学生奋发向上。他们不只是多元文化的象征,更是一面值得学习的镜子。我在任教的教育中心亲眼见证中国学生的表现。他们不仅成绩优异,更展现出令人敬佩的专注力与自律精神。我曾教过一位小女孩,既非公民,也非永久居民,从小学一年级起,每日独自搭车上学,单程耗时一小时半,风雨无阻,从未抱怨。反观不少本地学生,资源丰厚,却时常表现出依赖与消极。这并非能力问题,而是成长环境导致的心态差异。学无止境,见贤思齐,我们应当正视并学习这份“寒门出贵子”的奋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