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与伊朗的冲突再度升温,无人机袭击与导弹拦截画面再次登上全球媒体头条,提醒世人中东地区并未摆脱国家利益争议与历史执念。但冲突背后并不只是地缘政治、能源经济与军事部署的叠合,更关乎我们如何在认知与价值判断上,面对一个被反复简化、被选择性援引的历史悲剧: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持续冲突。

首先,这场冲突早已不单是“以哈战争”或“恐怖主义与反恐”这类媒体惯用语可以概括的。冲突根源横跨一世纪以上,从奥斯曼帝国末期的犹太复国运动、英国托管时期的人口迁徙与土地买卖,到1947年联合国第181号决议试图推动的分治计划,再到1948年以色列建国引发的第一次中东战争,与70多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的“浩劫”(Nakba)。历史没有停止,伤痕也未曾愈合。

其次,在亚洲很多地方的舆论中,对于这场冲突的认知,往往流于简化与选择性投射。许多人认为:以色列科技强、治理好、民主自由,是中东唯一的现代国家;相对地,巴勒斯坦人则因内部分裂与极端主义导致发展迟滞,应为自身命运负责。更有观点主张:“谁能治理沙漠为绿洲,谁就有资格拥有土地”,并据此为以色列的政策背书,彷彿治理成效即可取代历史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