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以色列突然向相隔2000公里的“恶邻”伊朗发动空袭,以军扬言要毁灭伊朗的核武开发能力,数十名伊朗高层军官与核技术专家接连丧命;伊朗动用无人机和导弹袭击以色列城市作为报复。随后,美国也参与轰炸行动,6月24日从美国本土出动B2轰炸机直击纳坦兹、福尔道和伊斯法罕三处地下核设施。这可是1979年以来,美国首次对伊朗动用武力,也是自阿富汗撤军后,美国首度在中东地区展现军事存在。由于美国总统特朗普决定介入,以伊两国以各自宣告胜利的方式暂时停火。一时之间,美国在中东地区的话语地位直线上升。
被特朗普称为“十二日战争”的军事冲突,释放出来的政治意义远比输赢重要。伊朗核设施是否被美军毁灭并非重点所在,它的意义预示着国际地缘政治的现实和前景,基本上可从三个方面来解读。
第一,以军空战无法改变中东格局,单靠空中打击是有瓶颈的。从2023年10月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恐怖攻击开始,以色列就不断以空中力量打击哈马斯、真主党和也门青年运动,周边的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朗前后都遭到以色列空军的攻击。然而,此种伤亡低(对以色列而言)、成本低、速度快、精准度高的军事手段所带来的实质效果不高。哈马斯、真主党和青年运动等伊朗支配的侧翼武装,尽管遭到“灭顶式”的摧残,可是组织和势力仍在,一度被以色列夺取制空权的伊朗,同样能保持伊斯兰政权的稳定性。简单说,以色列周遭的敌对势力处于弱而不崩的处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