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朋友吃着炸薯片、蛋糕,喝着咖啡时,突然想起新加坡食品局在2019年宣布,要在10年里打造的“30·30愿景”,算起来已进行一大半。近日有各界人士对中期成绩和表现做了评估,分析和提出愿景面对的各方面挑战。相信有关当局和专业人士已在制定对策,继续朝在2030年提供国人30%营养需求的目标挺进。

每个人对食物的选择和喜好都不一样,如果以国人所需食物的消耗量为标准,是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支撑机体每天的活动需要能量、蛋白质、脂肪、纤维以及各种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因为这些都可以量化,于是才有了营养需求这个较技术性和可衡量的标准。例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天平均需要大约2400千卡的能量、50克的蛋白质和30克的纤维,以维持生命和活动。所以用营养需求为标准,就保留选择任何食物源的自由,也可以用它来估计2030年人口的30%营养需求。

考虑到环境、气候、地域和国情等等因素,食品局选择专注发展渔业、鸡蛋和蔬菜三大领域。我国四面环海,应该有发展养鱼场的潜能,目前选中适合本地养殖的鱼类有尼罗红(罗非鱼)和金目鲈。例如每100克尼罗红可提供96千克能量、20克蛋白质和约2克脂肪。尼罗红也是在二战时日本为了解决粮食不足而引入的高营养回报率鱼种。为了适应国情,当局还在海水里培养淡水尼罗红的“新洲鱼”(The Straits Fish,前称“新洲非鱼”),所以渔业颇有发展和达标的潜能。目前鸡蛋的供应发展顺利,只是蔬菜方面仍因受到土地限制,进展不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