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协调一向是环境经济学的难题。近几十年,不少城市与国家的经济蓬勃发展,人口膨胀,迫使规划单位进一步探讨突破土地扩张的局限,其中填海造陆成为获取建设用地的普遍途径。像新加坡、香港或迪拜等,都在尝试以此方式开拓更多空间,缓解城市发展的瓶颈。

然而,人工填海导致自然海岸迅速被替代,许多物种的栖息地直接被围填、掩埋,进而也可能引发生态的崩溃。新加坡作为岛国,独立后短短60年就向海洋争讨大量土地。这虽推动国家发展,造就樟宜机场、滨海湾花园等重要地标以及组屋区的落成,却也大规模影响沿海的红树林生态多样性、破坏珊瑚礁等。

如今,越来越多重视环境保育的民众认识到,海岸带是许多浮游生物、贝类等生息繁衍的家,一些人因此也密切关心国家未来填海计划对生态的影响,更在必要时发声呼吁有关当局权衡一些项目或对环境带来的冲击。过去一周,政府未来将在樟宜海边一带近200公顷海域进行的填海工程就引起关注;在截稿前,网上一份呼吁建屋发展局重新考虑这项决策的请愿书,有约1000人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