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加坡援人机构(Samaritans of Singapore)在7月19日发布的数据,我国2024年的自杀率比2023年减少2.5%。但是,让人担忧的是,30岁至39岁的自杀率却显著增加,达到23.9%。此外,去年报道的自杀率被视为20年来最低,但2023年自杀死亡的实际人数从原来报告的322人增加到434人。这些令人担忧的数据,不仅反映了我国年轻一代心理问题的恶化,也悄然揭露我国自杀防治结构的弊端。
其实,30岁至39岁的自杀率增加,可以视为历年来20岁至29岁自杀率持续严重化的延续。每个自杀的人背后,就自少有20至25人曾经自杀未遂。当这些自杀未遂的人逐渐面对30多岁带来的人生挑战(例如,离婚、失业和对人生的迷惘),他们更容易对活着失去动力和信心。这个问题跟精神病没有直接关系,因为少过半数自杀的人有精神病。无论一个人有精神病与否,真正触发自杀行为的通常是人际关系和负面情绪的反映。
我国虽然积极针对年轻一代的心理健康推出了各种项目,但20岁至29岁自杀率的持续攀高,显示其方针的有效性有待加强。新加坡一些研究自杀的学者就曾提出,自杀是特别的社会现象,必须从心理健康的领域分开处理,才可以彻底根治。但是,这些声音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导致每年的自杀率并没有显著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