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七二六大罢免最终以25比0的悬殊结果“完封”收场。这场针对24名在野党立法委员及新竹市长高虹安的罢免案,不仅未能撼动在野阵营分毫,“大失败”的结果更是超乎所有人预期。
罢免案须要同意票数达到该选区选举人总数的25%,且同意票必须多于不同意票。虽然有七个选区的同意票跨过25%的门槛,但最终都因为不同意票数大幅领先而功败垂成。除了被罢免大热门新北市立委叶元之的同意与不同意票差距较小(约3000余票)外,其余选区的差距均以万票计。更有七个立委选区及高虹安获得的“不同意罢免”票数,甚至超过他们在上次选举中的个人得票数。极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台东县立委黄建宾,他在上次选举中仅拿下35%,因民进党内部分裂而惊险获胜,被认为是极易被罢免的对象,然而,他获得的不同意票竟多了近万票。这反映出大量中间选民甚至部分传统绿营支持者,对于这种近乎“为罢而罢”的无差别政治动员投下反对票。
之所以引发如此强烈的民意反弹,罢免方自身的策略与论述失当是关键。罢免方试图将整场行动定调为“抗中保台”,然而这种论述在经历多次选举后,对中间选民的号召力已然疲乏。在去年基隆市长谢国梁的罢免案中,罢团喊出“罢免失败,解放军就会登陆”等口号,早已被视为“狼来了”的廉价恐吓。比起抽象的“中共同路人”标签,选民显然更在乎具体的监督与制衡,这才是民众在国会三党不过半的格局下,真正有感且确实的政治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