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近日宣布,随着泰国将“百名红通人员”周静华引渡回国,名单上亚洲地区中国外逃的人员已实现清零。这一消息在国际司法界引发震动——这个2015年启动的全球追逃计划,用10年时间将63名涉案人员从120多个国家缉拿归案,追回赃款折合超过100亿美元(约130亿新元)。对于习惯用人权、司法独立标签审视中国的西方舆论而言,这场持续的反腐行动正在改写他们对中国治理能力的认知框架。

2015年4月,国际刑警组织中国国家中心局公布“百名红通人员”名单时,西方媒体普遍视为“象征性政治表演”。当时《纽约时报》曾评论称,“中国与西方多数国家缺乏引渡条约,这些外逃官员将在‘司法避难’的保护伞下安然无恙”。事实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截至今年7月,在63名归案人员中,有28人来自未与中国签署引渡条约的国家,占比44.4%。

这种突破的关键在于中国构建的“反腐外交工具箱”。以2021年从美国遣返的许超凡案为例,这名涉案4.82亿元(人民币,下同,约8600万新元)的中国银行开平支行原行长外逃17年,中美虽无引渡条约,但中方通过冻结他在美资产、推动美方以洗钱罪提起公诉等手段,最终促成他自愿回国受审。这种“以资产冻结促人员遣返”的策略,被国际反贪联合会评为“非条约框架下的司法协作典范”。截至2024年,中国已与140个国家建立反腐执法合作关系,比2015年增长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