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新加坡从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起步,以惊人的速度实现经济腾飞。然而,这座城市国家也背负着“文化沙漠”的标签。30多年前移居新加坡,我亲耳听闻、亲身经历过那个文化略显荒芜的时代——艺术表演寥寥无几,本地文学鲜有声量,文化空间远不如城市高楼那般拔地而起。
这一形象并非空穴来风。1970年代,时任总理李光耀直言不讳:新加坡政府优先关注住房、教育、医疗和经济,“诗歌是我们负担不起的奢侈品”。实用主义在当时是国家生存的现实选择。然而,文化的缺席,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国家的精神面貌与认同建构。
转折发生在21世纪初。过去20年,政府开始系统性地投入文化软实力建设:从滨海艺术中心到国家美术馆,从“文化创新经济”到“设计之都”战略,文化逐渐走向国家发展的前台。这是令人鼓舞的转变。如今,新加坡的文化生活不再乏味:艺术节、电影节、剧场演出层出不穷,美国巨星泰勒丝(Taylor Swift)与女神卡卡(Lady Gaga)在此开唱,设计品牌与本地艺文创作开始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认可。可以说,新加坡已成功走出“文化沙漠”, 逐渐变成“文化绿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