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末“亚洲四小龙”凭借出口导向型经济、快速工业化和教育普及,成为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典范。这四个经济体虽同为东亚奇迹的代表,但由于体制、地缘、文化和国际环境的差异,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新加坡建国之初,资源匮乏,市场狭小,既无腹地也缺乏资源,但凭借强有力的制度建设和务实的治国理念,不仅迅速完成从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的转型,还构建高效运转的治理体系。在宏观经济管理、社会稳定和国际定位三个层面,持续领先其他三小龙。
首先,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来看,新加坡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波动较小,人均收入持续上升。尽管疫情期间有所受挫,但迅速恢复,并重新跻身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行列。其次,新加坡社会秩序高度稳定,政府廉洁度和行政效率常年位居全球前列,体现通过制度设计实现有序竞争与持续治理的优势。第三,在国际定位方面,新加坡长期奉行务实的外交策略,巧妙平衡中美关系、亚细安事务与全球治理,成功塑造东西枢纽和规则仲裁者的战略角色。
香港自1997年回归后,经济运行逻辑发生变化。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 的签署和个人游政策的开放,使香港与中国大陆的经济联动逐渐加深,特别是在金融、航运和服务业等方面形成互补。进入2010年代后,中国大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进一步将香港纳入发展大局,提供新的发展空间。恒生指数、资本市场吸引力和港元联系汇率制度等核心机制依然稳定,确保它在亚洲金融生态中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