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现在》8月7日刊登李国梁先生《旧民间银会与票据公司》的回忆文章,讲述上世纪中期在新加坡尚未建立起现代金融体系时,华人社群如何通过银会与票据机制,来实现资金筹措与互助借贷的故事。

作为在新加坡20余年的新移民,我虽未亲身经历那个年代,但出于职业敏感和对这段历史格外好奇,在阅读文章后,进一步查阅资料,对“银会”制度的历史背景与制度命运研究一番。

那是一段依托熟人网络与互助精神运作的草根金融历史,也是制度尚未成型时,社会自发构建信任机制的缩影。看似一段旧事,实则为当今制度建设提供宝贵参照:在信任尚未制度化的阶段,人们如何以熟人网络维持金融秩序?当制度逐步建立,信任又如何从“看人”转向“看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