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数码化浪潮的席卷之下,人工智能(AI)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增度,重塑着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模式。然而,随着AI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一个潜藏风险亦逐渐浮出水面。话题或须从小米公司的雷军,于中国央视的一档对话节目谈起。这位由程序员成功转型的科技界领军人物在节目中坦言,自己曾长期深陷“0与1”“对与错”的思维定式之中。

程序员的思维模式深受代码逻辑的深刻影响,在美国数学家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架构的计算机系统里,判断机制是建立在严谨的布尔代数体系之上的。这种先天的特质使得代码逻辑往往具有绝对化的判断倾向,就像经典算法中if - else的条件分支结构,它强行将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划分为相互排斥的类别。逻辑门电路“非此即彼”的特性,更是天然地排斥中间状态的存在。于是,在代码的世界里,只有“0”和“1”的明确区分,只有“对”和“错”的简单界定。

我们都清楚,AI的本质是由代码驱动的,而代码的编写者正是那些深受“0—1”或“对—错”思维模式熏陶的程序员。不可否认,这种简化的思维方式在处理结构化问题时,确实展现出极高的效率。它能够迅速识别问题、解决问题,并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这一点在AI的决策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显著。以图像识别领域为例,AI通过对大量数据的训练来识别物体。若一个物体的特征与训练数据中的特征高度吻合,AI便会判定为“正确”;反之,则可能被判定为“错误”。这种简单的二分法,在某些特定场景下确实行之有效,但当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时,就显得捉襟见肘了。毕竟,现实世界是复杂且多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