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以色列政府在时任总理沙龙(Ariel Sharon)主导下,实施被称为“单边脱离”的计划,决定从加沙地带撤出全部21个犹太定居点和以军驻军,结束长达38年的直接军事占领。那一年,我正在大学学习阿拉伯语,每天收看中东新闻是我们训练专业能力的方式,而电视中反复播出的撤离场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以色列士兵强行将愤怒的犹太定居者拖离,年轻人阻拦军车,砸玻璃、烧轮胎以示抗议,妇女又踢又叫,抱着孩子在地上打滚,甚至有人威胁自焚。

撤离的背景,是以色列在经历两次巴勒斯坦大起义(Intifada)后,对于控制加沙的战略反思。从1967年六日战争开始,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维持军事管控、兴建犹太定居点,持续了近40年。同时,定居点面临不断的武装袭击,日益成为以色列的安全负担。沙龙政府决定撤出加沙,实质上是对这段历史的清算:占领没有带来安全,只带来财政枷锁、外交困境和内部道德撕裂。沙龙称撤离是“痛苦但必要的”,并呼吁反对者“攻击我,而不是那些执行命令的士兵”。最终约8500名定居者被迁出。虽然这一撤离行动赢得一些国际肯定,但也遭遇以色列国内民众的强烈反对,极右翼分子甚至发出暗杀沙龙的威胁。这种社会民族心理的撕裂,为如今焦灼的局势埋下隐患。

令人遗憾的是,2005年的撤出并未结束冲突。2007年哈马斯通过武力控制加沙,自此与以色列的敌对状态加剧。以色列保留对加沙空域、水域、出入境口岸与电力的控制,加沙仍在事实上的“封锁”中苦苦挣扎,成为周期性爆发冲突的火药桶。国际社会虽频频呼吁和平,但从未有力地介入解决结构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