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色列与哈马斯冲突,世界各地不断爆发的危机,似乎不断提醒人们:在国际关系中,强权依然存在,这一现实唤起了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落后就要挨打。然而,这种悲观判断并不完全符合现实。
不可否认,当前国际秩序依然存在“丛林性”。面对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霸权行为,国际社会往往难以作出有效反制。无论是地区冲突中的强硬作为,还是大国绕开联合国体系采取单边行动,都在挑战着国际法与国际道义的权威。
要理解国际社会为何常常无能为力,不妨回顾联合国诞生前,世界曾经历过怎样的制度失败。二战前的国际联盟在应对日本侵华、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等重大危机时束手无策,表面原因是缺乏执行力与大国支持,但更根本的问题在于制度设计本身。国联一方面要求大国承担维护秩序的责任,另一方面却未赋予它与实力相称的决策权与制度特权。这种“责任与权力失衡”的安排,致使主要强国缺乏留下来共同维护体系的动机。当国联将日本定性为侵略国时,日本选择直接退出,几乎没有实质性代价。这一举动不仅令国联失去对主要侵略方的约束力,也对其他成员国释放出“制度无效”的信号,导致信心崩解,退出者纷至沓来,最终使整个体系名存实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