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道烈日的猛烈照射下,新加坡常常被形容为一座被消毒的温室。在这座以干净整洁和效率实用为核心的城市,相应地也就比较缺乏艺术的自由奔放和些许的混沌。一个月前,我在这个专栏就写了《SG60的文化反思》,尝试拷问庆典狂欢背后我们的文化灵魂:“在这场国家精心编织的繁华狂欢背后,是否有听见那些最真实、最深沉的文化之声?”结果一个月来的国庆庆典和相应的多个文化活动,竟然提供某种解答。今天就只说一个活动。

那天晚上,我坐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表演厅里,目睹《联合早报》和文化中心联合呈献的《艺述岛国》纪录片系列首播,说了已故书画家林子平、舞蹈家严众莲、作家尤今、相声/剧作家韩劳达、声乐家陈毓申等五位新加坡重要艺术家的故事,更是岛国一甲子展现的人文美景。五位艺术家的身影逐一出现在荧幕上时,我们或许会恍然:噢,在这片曾被讥为“文化沙漠”的土地上,其实一直有种子在生长,有根须在暗夜里汲取水分,有花朵在风雨间悄然绽放。影片透过他们的在地故事,让我们得以窥见无边际的艺术与在地的生命如何紧密交织,也借他们的人生轨迹折射出岛国从文化“沙漠”到“艺术花园”的历程。是的,他们都是在这个岛屿的各自艺术领域中说着精彩故事的人。我们也要说好说故事的人的故事。之前有精彩的台湾作家纪录片《他们在岛屿上写作》,而我们终于有了:我们在岛屿《艺述岛国》。

林子平,这位以水墨描绘本地风景的百岁书画家的言辞,或许是整套纪录片最动人的起点:“对于艺术,我比宗教家更虔诚。”在百余年的生命旅程中,他几乎未曾一日离开纸墨,甚至在失眠的夜晚仍想着挥毫落墨。影像记录下这份恒久的执念,使人看到的不只是一个艺术家的成就,而是一种与生命合而为一的艺术姿态。这种“为艺术而生”的故事,正是纪录片所要捕捉的核心。是的,林子平直到今年嵩寿104岁过世,用了一辈子来打造艺术,来打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