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一家接着一家谢幕,你我都有责任。我不否认,从1990年代一年可以看高达150部电影,到如今不到15部一年,我就是其中一位得负上责任的观众。除了串流平台的崛起,电影院的停滞发展也是让我却步的原因。很赞同电影节工作者吴劲宪8月8日在《联合早报》发表的文章《新加坡商业戏院如何自处》。其实不止是观众,业者、发行商、发展商到数码发展及新闻部都可以抢救电影院。
这么多年了,电视里的串流平台,甚至是自家的MeWatch,都可以让观众选择原音电视剧或电影,为什么电影院还是不允许原音电影?2025年的今天还不如1970年代,我们可以自行选择华语版或是粤语版的电影。记得当年,大巴窑戏院上映香港粤语版电影,而同一部片在光前戏院是以华语版上映的,票价则相同。现在上映的《捕风捉影》在马来西亚就以两种版本让观众选择,新加坡为什么不能?为什么看原音电影必须是套上“某某电影节”的外衣,再以比平时更昂贵的票价推出?当年R21电影不允许在邻里戏院上映,其中一个原因是海报会影响青少年。如今一切数码化,又有多少电影院挂上油画或是电影海报?有关部门是否应该检讨这个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条例?邻里人口逐渐老龄化,如果邻里电影院可以同时放映原音和配音电影,也能放映艺术性强的R21电影,我相信很多邻里电影院就不必结业了。
我是很享受电影前播放音效短片的观众,它是一种让人准备沉浸在电影世界里的预告。嘉华院线和国泰院线是少数拥有Dolby Atmos杜比全景声影厅的机构,但是如同吴劲宪所提,嘉华怡丰城完全不放杜比全景声预告片,我前几年还相信嘉华,质疑我是不是买错了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