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校园霸凌事件屡见报端,令人痛心。许多人误以为霸凌仅存在于中小学阶段,然而作为一名从事学前华文教育七年的教师,我在三岁至六岁的幼儿群体中,已多次观察到霸凌行为的早期迹象:暴力抢夺玩具、推搡同伴、言语讥讽、威胁甚至孤立他人。这些常被视作“小孩打闹”的行为,若得不到及时干预与引导,极可能在未来演变为更隐蔽、更系统化的校园霸凌。
举真实案例。一名幼儿因推搡同伴被教师制止,他立刻顶嘴:“我回家告诉爸爸妈妈你骂我!”这句话让在场的教师愣住了。她明白如果家长不了解情况,可能会误以为教师态度粗暴。为了避免麻烦,她只能一带而过,不敢作进一步的批评。但这却让孩子学会只要用“告状”来威胁,就能逃避责任。日后与同伴发生冲突,他会更加大胆,甚至以此为“武器”来对抗管教。
这类隐性霸凌在幼儿阶段并不罕见。有些孩子通过“不听话就不跟你玩”操控同伴;有些孩子凭借语言表达的优势讥讽打压同伴;也有人故意在集体中孤立特定对象,甚至以哭闹、破坏物品等方式混淆是非,来抵抗教师的管教。这些行为不仅扰乱正常教学秩序,更令教师陷入无力管教的尴尬境地。 若家长对教师的管教不予支持,教师一次次“轻拿轻放”,实则是变相纵容,让孩子在重复中强化错误行为,逐步挑战教育应有的约束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