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几乎成了“阅兵大年”。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先后排上日程:伦敦、莫斯科、华盛顿、巴黎与北京依次登场。阅兵在形式上是军容展示,在政治意义上则是国家叙事、国内动员与对外沟通的叠加。把五个常任理事国放在同一时间框架下观察,更能看出当今国际秩序的重组,与各自对安全焦虑的不同来源。

英国与法国延续欧洲传统,将历史记忆与国家仪式并置。王室与共和象征分别承担凝聚社会的功能,武备并非舞台中心,强调的是制度延续与盟友协同的信息:在大西洋共同体仍为安全基底的前提下,欧洲更重视“规则—价值”的再确认,而非硬件层面的惊艳。

莫斯科的胜利日阅兵延续苏联时代的范式。对于俄罗斯而言,二战记忆不仅是民族叙事的核心部分,更是政权合法性的基石。红场上的坦克与导弹、老兵与青年一同出现,象征着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克里姆林宫希望通过这种庄重仪式,把卫国战争的精神转化为当下的政治资源,向国内民众强调团结与牺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