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崛起,本身就是一种悖论:它最年轻,却也最脆弱;最充满希望,却也最令人忧虑。30年前,它还是一个在冷战余波中徘徊的发展中国家;今天,却被寄望成为多极世界的“第五极”。美国以军事与创新自居,中国以制造与规模称雄,欧洲以价值观立身,俄罗斯以硬实力示人。世界进入多极格局,而印度能否真正站稳脚跟,关键在于它不仅要有增长的速度,更要有可被世界认同的价值与模式。
优势与软实力
印度的经济与人口条件前所未有,增长率近乎全球平均的三倍,4亿中产阶层崛起,年吸引外资超过700亿美元。8亿人的数码化消费体系,以唯一身份识别码(Aadhaar)、统一支付接口(UPI)和廉价流量为基石,已成为全球最大开放平台。UPI的交易流量,宛如全球最繁忙的金融高速公路。创业精神更是底色,民间活力往往胜过政策推动。3200万海外侨民与印度理工学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印度管理研究所(Ind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的人才散布全球,既是资本桥梁,也是软实力放大器。它在东南亚的文化余韵,则赋予天然亲和力。
然而,雄心与现实之间仍有落差。能源严重依赖进口,制造业难与美中欧抗衡,创新虽在普惠科技卓然有成,却在人工智能与量子科学落后。数百万年轻人涌入劳动力市场,却缺乏岗位。在班加罗尔,年轻工程师正用全球最便宜的流量敲击代码;在阿萨姆邦,农民却忧心布拉马普特拉河水量减少。这种对比,道尽印度的矛盾。气候风险与区域竞争,更让前景添上不确定性。越南与印度尼西亚正在迅速承接供应链转移,孟加拉的纺织业后来居上,中东则动用主权基金布局“后石油时代”。在这场竞赛中,印度不能自说自话,而必须证明自身规模与稳定更具不可替代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