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高建生《金正恩北京行亮点多》(9月5日言论版)一文,高文着力指出金氏此行的三个“亮点”:一是与中国站在一起,突显阵营;二是展现朝鲜在国际社会的存在感;三是表明朝鲜并非孤立。但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剖析,这些“亮点”究竟又是谁的收获?又以谁为代价?
朝鲜历来奉行“存在感外交”,通过制造危机、展示军事力量或突兀的国际动作来彰显存在。至于民生发展、文化与社会进步则非其所愿,或者说皆须臣服于保存金家世袭政权的大前提。金氏北京行正好契合这一逻辑。对金氏政权而言,国际合法性和曝光度比实际的经援更重要,因为它能增强内部的统治力与外部的谈判筹码。阅兵画面中,金氏不仅不被孤立,还与两大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领袖同台。这一象征性场面本身,就足以在朝鲜国内被宣传为巨大成功,甚至等同于国际社会默许其“有核国家”的地位。
与之相对,中国原本在东北亚地区仍有战略回旋余地。中日韩三国合作一度被寄予厚望,可以抵消美国在此区域的影响。然而,金氏的亮相,定会让日韩进一步警觉,并坚定地靠向美国主导的安全架构。在欧洲方面,中国若能保持某种中立姿态,尚可维系经贸合作,但阅兵后的欧洲舆论普遍呈现负面,也使中国失去作为平衡者的宝贵空间。朝鲜的所谓“亮点”,在他国眼中恰以中国的形象为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