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再度紧张,朝鲜核武使得问题更无转圜余地。在冷战结束初期,世界一度沉浸在“历史终结”与持久和平的幻象之中。然而不久后,中美关系因经贸摩擦与地缘冲突不断紧张,最终走向对抗。鲜有人意识到,朝核危机的应对方式,曾是决定两国关系走向的关键节点之一。在这场牵动东北亚格局的重大挑战中,中国在关键时刻洞察不足,决断迟缓,错失化解危机与重塑秩序的历史性机遇,使中美竞争最终滑入一场新冷战。
“核均衡”神话破产
2012年,结构现实主义奠基人之一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 Waltz)在《外交事务》发表题为“为何伊朗应当拥核:核平衡将带来稳定”(Why Iran Should Get the Bomb: Nuclear Balancing Would Mean Stability)的争议性文章,在国际战略界引发轩然大波。他主张,与其试图通过制裁遏制伊朗,不如顺势接受它拥核的现实。华尔兹认为,核武器会促使国家行为体展现更高程度的理性与克制,所带来的“相互确保毁灭”机制,反而比单边压倒性优势更有助于维系地区稳定。
这一论断虽然逻辑自洽,却建立在三个关键前提之上:其一,国家行为体具备一致且稳定的理性决策机制;其二,核威慑体系可控、可预测;其三,地缘安全环境相对封闭且高度制度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