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黄顺杰先生《地铁故障频频 信任如何维系》(9月21日想法版)一文,深有同感。黄文指出地铁事故过多,非仅影响民众出行,还会动摇社会信心。因为本地交通模式是建立在普罗大众放弃私人拥车,由政府提供可靠、便利的公共交通的无形契约之上。

现代都市,公交先行已成共识。尤其是地窄人稠的新加坡,如此方能达成共赢。因此,本地压缩私车使用空间,通过拥车证与电子收费等,将拥车成本抬升至全球最高水平。在此背景下,地铁与巴士不再是选项,而是必需品。全球许多城市大量投入物力人力,以提升公交系统的吸引力。但只要几次严重的不良体验,乘客便会考虑转回不具持续性的出行方式,结果导致共输的局面。

首先说一句公道话,新加坡的轨道交通存有先天性挑战。比如本地气温高、多雨潮湿,会造成设备老化加速;南北线与东西线本身已是数十年前的旧系统,老化导致的稳定性下降势所必然;再加上高密度使用与每天维护窗口时间有限,以及缺乏线路设计上的冗余与分流,线路扩张较快等原因,也使某一条线上的故障,容易造成系统性出行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