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常会遇到看似小事却令人深思的场景。比如,一名中学生因为穿短袜而受到处分;又比如,一名教师竟劝告自己的丈夫不要戴耳环,担心学生知道后会对她的形象造成影响。这些都是真实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作为前记者,我觉得讽刺的是,学生至今仍要在O水准考试里应付新闻报道写作,但他们学习的写作格式,在真实新闻界根本行不通。考试要求和现实世界脱节,却成了我们不得不教、学生不得不学的内容。

因此,当听到教育部长李智陞在国会提出要改造教育时,我十分振奋。他强调,新加坡不能再单凭分数来界定学生的成就,而要承认成功可以有多种形式。他也说,考试不应继续是决定人生的高风险关卡,学校应该更重视学生在校园里培养的生活技能、人际关系、品格和价值观。这些方向值得期待。近年来,政府确实已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取消年中考试、增加专题作业,但这只是第一步。

作为一名体制外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学生最需要的,是灵活性和敢于与众不同的勇气。面对全球竞争,仅仅调整考试形式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改变心态。学校往往过度执着于校规。有人会说,校规能培养纪律,尤其在小学阶段确实重要。但我们也要让学生学会提问。短袜本是小事,为什么要禁止?只是因为一度流行?如今甚至已不再是潮流。为什么教师的丈夫要被老婆要求别戴耳环?这和学生的品格有什么关系?价值观本来就是多元的,戴耳环或有刺青的人未必品行差。课堂真正该教的不是盲目服从,而是批判性思维——让学生知道何时该质疑,如何质疑。当教师能够坦然面对学生的发问,教学质量就会提升,整个教育体系也会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