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翻检南洋大学档案时,我注意到颇奇怪的批评——有人指责南大教师多持美国学位而少英国学位。若说南大师资不如公立的大学尚可理解,但得知当时新马地区竟不承认美国学位,仍让我讶异。后来读到王赓武教授的回忆录写道:“我们为什么去英国?部分原因是美国的学位不值钱。”我才发现,这不仅是个人偏好,更是一段制度与文化的历史遗迹。

1970年代前的新马,即便你拿了哈佛、耶鲁博士学位回国,也难在政府或大学里找到职位。因为南洋地区政府不承认美国学位,社会舆论也普遍只认可英伦的大学。

早在1924年,陈嘉庚兴办的厦门大学就发生过类似风潮。当时的校长林文庆及秘书孙贵定都是爱丁堡大学博士,校内就风传孙贵定公然歧视美国学位。这种风气延至战后,殖民地政府也迟迟不肯承认美国学位。因此自1950年代中期始,本地的留美同学会每年都会上书,恳请当局承认美国学位。1957年2月,首席部长林有福虽宣布会加以考虑,但一直雷声大雨点小。直到1960年初,美国驻马来亚大使拜因顿(Homer M. Byington Jr.)在公开演讲时,还说承认美国学位之事复杂,要解决仍“有待时日”,原因是“美国与马来亚两国政府及职业制度之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