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驻新加坡代表童振源博士在《新加坡六十年:小国大智慧的故事》一书中写道,新加坡在有限资源中寻找治理的平衡:以效率见长,又不失人本;以制度为骨,又不忘民意为魂。这让我想起2009年住在四美美景园(Melville Park)时的一件小事。
从美景园到淡滨尼21街的咖啡店,是我每日必经之路。从大门右转约50米,有一条人行道与通往泛岛快速公路(PIE)的小路相连。那人行道像一个弓背,许多居民为了省时省力,干脆抄近路,从草坪中间像弓弦的那条线穿过。久而久之,草被磨平,踏出一条细细的土路。某天早晨,我发现那条土路被铺上了方砖——干净、平整,没有公告,也没有剪彩。
这正是新加坡式治理的缩影。它不张扬,却精准;不宣示,却实效。有人观察到居民的行走模式,认为这条小路的存在合理、必要,就默默铺上方砖。没有口号、没有辩论,却让制度自然贴合生活。这样的行动背后,体现的正是一种“能听见现实的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