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归属时,全球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迅速转向三位学者所构建的创新驱动型增长理论。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的研究成果,不仅解释了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跃迁,更在人工智能(AI)革命爆发的当下,提供关键分析工具。

他们的理论框架揭示一个颠覆性结论:在知识经济时代,持续创新带来的边际收益递增,正在改写古典经济学关于资源稀缺性的基本假设。这种认知转变具有划时代意义——正如莫基尔在《技术革命与长期增长》(2023年)中指出,蒸汽机发明后的200年间,全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曲线呈现加速态势,数码技术更将这种增速提高三个数量级(世界银行,2024年)。这种非线性增长特征,正是三位学者理论体系的核心观察对象。

创新理论的时空穿透力

莫基尔对技术史的开创性研究,为理解创新机制提供历史维度。通过构建跨越300年的专利数据库(欧洲专利局,2025年),他发现,工业革命时期90%的重大突破,源自已有技术的组合创新。这种重组式创新规律在当代依然显著:OpenAI的GPT-4模型,据第三方机构估算,训练成本达6300万美元(OpenAI技术白皮书,2024年),但核心技术架构中78%的组件,来自既有研究成果(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