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符婉月《受害者,还是加害者?》(10月30日言论版)一文,作者从广岛原爆遗址与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的参访经历出发,试图探讨“受害者与加害者之间的循环”。她以“向攻击者认同”的心理理论为基础,指出受害者可能复制暴力,甚至变为新的加害者。文中还以耶稣、曼德拉以及韩喆凯父母的宽广心怀,来呼吁以爱与包容化解仇恨。从文中能看出来,符老师为人善良,情感真挚,但若从东亚与新加坡自身的战争记忆出发,却感觉此文存有道德与历史盲点。
此文极不恰当地将广岛原爆遇难者与犹太人大屠杀受害者并列,再进一步引申到当代巴勒斯坦平民与校园霸凌个案,意在说明所有苦难都是平等的,因为他们“都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爱着和被爱着的,跟你我一样的人”。
然而,这种“苦难等值化”正是此文最容易被人们错误接受的部分。犹太人在纳粹系统性屠杀中无辜受难,是种族清洗的受害者;广岛平民固然可怜,却是发动造成亿万无辜平民被杀的侵略战争的国家体制中的成员,他们的苦难当然也值得同情,却不应与无辜被杀者的苦难相提并论。若将侵略国的平民与被侵略国的受害者并列为“共同的悲剧”,就模糊加害与受害的边界,也削弱对历史的道德判断。这样的论述,在情感上固然显得大度宽容,实则在伦理判断上严重失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