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将迎来《国富论》问世250周年,全世界都在准备纪念亚当·斯密。但是,哪一个斯密应该得到认可呢?是严谨的现代经济学奠基人,还是撰写《道德情操论》的哲学家?几个世纪以来,学者一直在纠结这个被称为 “亚当·斯密问题”的谜题,因为它不仅涉及斯密思想中的二元对立,还涉及我们自身与道德和市场之间的不和谐关系。
这个“问题”最早于19世纪末的德国提出,当时历史学派经济学家,包括威廉·哈斯巴赫(Wilhelm Hasbach)和奥古斯特·翁肯(August Oncken),发现斯密首部著作中充满同情心的道德心理学,与第二部著作中利己主义的利益计算之间存在着明显矛盾。在他们看来,1759年那个多愁善感的苏格兰人,与1776年那位资本主义的奠基者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一矛盾恰恰契合当时的知识分子气质。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经济学正忙于将自身重塑为脱离伦理的“科学”,而哲学与神学则被道德的崩坏而忧心忡忡。“亚当·斯密问题”因此成为现代性自身人格分裂的投射:一半沉溺于机械运作与效率追求,另一半则执着于良知与社群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