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紫书又要来新加坡了,这回邀我来一场对谈,我自然深感荣幸。她拟了个题目:此岸与彼岸——两个过河的人。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正好和我在关注的一个问题相关:作为小场域的华文文学,要怎么走出困境?要如何“过河”?自己架桥,乘船,还是能再有什么办法?

除了写作,我也经营一个独立的小出版社:水木作坊,10年来出版了七八十种文集。据我的观察和切身经验,由于阅读习惯变化,加上我国人口规模和市场窄小,华文实体书越来越卖不动,上个世纪一种文集还能卖出三五千本,现在只能卖三五百本,甚至一两百本。书本难卖,自然挫伤作家和出版人的创作与出版热情。一些资深作家甚至对结集出版作品都提不起劲,因为书本出版后往往只能堆积家中,送也送不出去!不得已卖给加龙古尼,一公斤只有5分钱!令人唏嘘。

如何打破这个困局,使本地华文写作能够保持应有的热度?我认为,积极“走出国门”是一条重要的出路。以下几种方式值得尝试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