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姆达尼当选纽约市长,在各国激起不小的反应,但应警惕情绪化评价。周天玮《马姆达尼红遍曼哈顿之秋?》(11月10日《联合早报·天下事》)就有强烈的反左倾色彩,文中大量使用“红遍”“哥谭市”“染红曼哈顿”等标签性术语,部分削弱现象剖析的中立性。
将马姆达尼描绘为“共产主义者”显然不妥,我们不能以政客的只言片语将他归类,而应看他的具体语境与整体竞选纲领。他的政治主张集中在住房、交通、儿童与家庭福利等领域,切中纽约不少选民“生活负担”的痛点。他的纲领明显带有左翼公共服务扩张,要求财富再分配的色彩,并传递强烈的反建制信号。我们当然可以质疑他的主张是否可行,因为无论“冻结租金”“公交免费化”还是对富人课重税,都可说是伦理上动人,却在经济上站不住脚,是书斋政治家常犯的错误,但依然不应在他头上贴“共产主义者”的政治标签。
我们也年轻过,应理解年轻人的冲动。周先生指责纽约年轻人“思想脆弱”“传统信仰解体”“受批判理论洗脑”,颇有代际偏见之嫌,也容易掩盖纽约年轻人在面临居高不下的生活费、房价,沉重不堪的房贷、学贷与医疗保险,以及由于两党泥潭般恶臭的政治僵局所带来的沮丧。这些纽约年轻人,不但多拥高学历,还有很强的道德理想与献身精神。但这些政治理想主义者,政治信念并非建立在精细的经济分析与缜密的政治判断之上,而多来自构建而成的身份认同,与自我道德优越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