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似热闹的餐饮景象背后,新加坡餐饮业正经历一场无声的洗牌。根据贸工部数据,仅今年前10个月,就有2431家餐饮店结束营业,其中63%成立不足五年,八成从未取得盈利。市场流动的速度之快,使得“餐饮热”与“关闭潮”几乎成为并行的两条曲线。

新加坡餐饮业的支柱长期由少数大型本地集团支撑,如同乐、乐天、珍宝等。这些品牌代表着本地餐饮的中坚力量,也维系着“新加坡味道”的集体记忆。然而,面对高租金、人力短缺与竞争加剧,即便是规模化企业,也不得不在成本与品质之间寻找微妙平衡。

对于中小型业者,问题更为严峻——资金有限、地段受限、品牌效应薄弱。许多创意型餐厅往往在三至五年内难以维持经营。结果是,餐饮生态逐渐向大型连锁与外资品牌倾斜,创业者的流动性高,稳定度却越来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