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的中国双十一,手机屏幕反复跳出来的红包雨、直播间里的全网最低、购物车里的加加减减,依然在重复着熟悉的节奏。但我望着手机里逐渐精简的清单,忽然想起10年前那个守着双十一晚会的自己——那时我身处中国之外,几乎是以一个观众的视角在看其他人的狂欢,屏幕上不断刷新的成交金额,像见证一场全球参与的数字奇迹。如今再看,这场购物节的内核,早已悄然换了模样。
第一阶段:狂欢是对可能性的朝圣。10年前的双十一,对我这样来新加坡多年的人,是种带着距离感的震撼。中国朋友描述快递堆成山,零点抢券手速赛跑,我只能通过转运仓凑单,把零食、护肤品塞进集运包裹,等上大半个月才收到。收到包裹时几乎都忘记自己买了些什么。但最触动我的,是全社会对消费这件事的热情:成交额从5000万到过亿的跃迁,像一把火点燃普通人对消费力的想象——原来买东西可以如此有仪式感,原来省钱能变成全民参与的游戏。
次年下单秒送达的物流革命,更彻底冲破认知边界。从前等快递要一周,现在上午下单下午收货,即时满足的体验像给消费装了加速器。我跟着凑过满减、抢过预售,购物车塞得满满当当,仿佛买得多就是赚得多。直到拆箱时看着20支小样精华、三盒临期面膜,才惊觉:原来便宜会让人产生不买就亏的幻觉,原来我们需要的,远没有想象中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