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描述这几年德国对华叙事的变化,人们常会用“转向”这样的词。然而,真正的情况比“转向”更微妙。它不像某个时间点发生的政策层级变化,也不是某项决策引起的外交突变,而更像是一种氛围——一种在政治、媒体与社会之间慢慢蔓延的感受,使许多过去被视为稳定的判断变得摇摆,使许多原本不必过度敏感的问题被反复放大。德国最近成立“对华风险评估委员会”,正是这种氛围累积到制度层面后的体现。它不是起点,而是一系列变化的阶段性结果。
乍看之下,这种变化似乎源于一些具体事件:俄乌战争的冲击、中美竞争的加剧、供应链安全的讨论、技术竞争的升温。但若把时间线再拉长一些,就会发现这些事件虽然重要,却不是根本原因。
德国并不是突然发现中国带来“风险”,而是德国本身经历一个动荡时代,迫使德国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这种审视过程往往伴随着焦虑、犹豫与自我怀疑。当一个国家在自我重新定位时,它对外界的判断也必然随之改变。俄乌冲突是引发连锁反应的第一块石头。战争不仅改变欧洲的安全版图,也动摇德国多年来赖以构建外交政策的基础假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