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瞩目的攻台电影《澎湖海战》,近期在中国大陆高调上映,扛着“统一台湾,势不可挡”的政治正确大旗的同时获得众多官媒力挺。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却在上映后评价两极化,高票房预期目前来看很可能也要化为泡影。究其原因,表面上是因为施琅“收复”台湾触及敏感的清史问题,根本上是因为由官方主导的宏大叙事的衰落。

这种衰落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官方叙事无法再完全压制边缘声音,另一方面则是宏大叙事本身在宣传过程中的边际效应递减。

2001年《康熙王朝》在中央电视台上映,剧中用不小的篇幅展现满清政权攻打台湾郑氏政权的内容。然而,却很少有人指斥这部剧——因为当年以央视为代表的官方媒体,拥有无可匹敌的话语权和议题掌控能力,它播出的剧就是“国家认可”的剧。尽管我们可以在比如BBS论坛上找到少量不同声音,但是当年的主流仍然是“电视台→观众”单向模式,观众的讨论渠道有限,不同声音也很难汇聚在一起,形成更大音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