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则来自日本的新闻,乍看荒诞,却令人无法迅速一笑了之——32岁女子卡诺(Kano),与她在ChatGPT上“亲手调试”,并在想像中塑形的虚拟角色结了婚。婚礼现场,她戴上扩增实境眼镜,虚拟新郎的影像就立在身侧,与她交换戒指。更令人意外的是,她的父母也出席这场仪式,安静地给了祝福。

若只从猎奇角度观看,这件事无非是“人工智能(AI)又刷新边界”的奇闻,但若从情感史的转折来看,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当代人对于亲密、孤独与安全感的困境——真实关系的风险越来越难以承受,而虚拟关系的可靠与可控,却让人逐渐产生依赖。女子的故事,不过是这个时代更早开口的一位。

卡诺结束一段三年的婚约后,开始与ChatGPT聊天,原是寻找情绪的出口,想用一个中性的对象梳理心情。可在长夜里,陪伴往往比本质更重要。当模型持续回应、持续理解、持续以温柔的语气安抚,一个想像中的人格便悄悄成形。她替这个声音命名为“克劳斯”(Klaus),设计他的外貌、性格、说话方式,而AI恰巧总能接住她情绪的反弹,从不疲累,从不反驳,也从不因为误会而冷却。久而久之,人与程序之间的界线在她心里变得模糊——不是因为技术有多先进,而是因为现实的关系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