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潮剧接班人

字体大小:

听大戏、看潮剧是阿公阿嬷的专属爱好?那你就错了!有一群小朋友不仅喜欢潮剧,还能把潮剧演得有模有样。

“正腿、旁腿——Ready Go!”南华潮剧社星期六的儿童训练班里生龙活虎。十几位小学生身穿白色脸谱上衣,红色灯笼裤,一队排开,自己喊着口号,开始了压腿、倒立、侧手翻等各种基本功的训练。

林凯德(8岁,乐赛小二)是这些孩子的其中一个。别看他年龄小,已经参加过多次潮剧演出,包括《罗成陷阵》《哪吒》等,其中《罗成陷阵》还获得了新加坡戏曲“胡姬花奖”新苗奖。

林凯德学习潮剧后得到许多表演机会,包括《罗成陷阵》、《乾元山》和胡姬花比赛,也因此得到不少奖项。

戏曲爱好 缘起变脸

小小年纪,怎么会对听不懂也看不懂的传统潮剧感兴趣?凯德的外婆梁丽丽(58岁)告诉《大拇指》,这一切都源于火锅店的川剧变脸。

凯德四岁多的时候,全家人一起去吃火锅,火锅店每晚七点会上演川剧变脸。神奇的变脸艺术让凯德看得目不转睛。

一回到家,凯德就立刻找出蜘蛛侠斗篷和各种面具,开始模仿变脸。他也开始在网上看戏曲视频,如武松打虎、舞龙舞狮,看得津津有味,还自学自演,常常在客厅表演给家人看。

学习潮剧 圆梦南华

看到凯德对传统戏曲这么感兴趣,父母十分支持。他们不仅在网上为凯德订购戏服和变脸装备,还特地带凯德飞去川剧的发源地——四川成都旅游。当年在火锅店做工的变脸师傅也帮助凯德圆梦,带他去参观变脸训练班。

回到新加坡后,经过妈妈朋友的介绍,凯德终于如愿以偿,开始在南华潮剧社的儿童班学习潮剧。

最近,凯德在忙着排练传统潮剧《挡马》,他扮演宋朝大将焦光普。

在戏里,凯德既有台词,又有唱段,不会说潮州话的他用拼音标注台词,背台词完全难不倒记性好的他。

为了表演,凯德一周有两次训练,每次训练有四五个小时,凯德却说:“一点都不辛苦,我最喜欢上台表演,观众鼓掌时我特别开心。”

我想穿漂亮的戏服

跟林凯德搭档《挡马》演出的是来自福春小五的陈钰禧(10岁)。

钰禧小时候主要由奶奶在照顾,她说:“奶奶常常会带我去看潮州戏,一边看一边跟我解释戏里演的是什么。我慢慢的也开始喜欢潮州戏,还很羡慕演员们穿的戏服,都很漂亮,我也想穿着戏服上台表演。”

就这样,钰禧被奶奶领进了“潮剧”的大门。奶奶还是钰禧在家里的“台词老师”,背台词的时候,奶奶就帮她纠正潮语发音。

爸爸陈得能(42岁,财务)说,钰禧是真心喜欢潮剧,“她冲凉的时候也会唱。有时披着毛巾拿着一块布,就会幻想那个是水袖。在户外拍照,她摆的姿势,也好像是潮剧里的一个角色。

陈钰禧自小跟着奶奶看潮州戏,羡慕演员们穿着漂亮的戏服,燃起上台表演的兴趣。

学会和观众眼神交流

回忆起第一次上台表演的时候,钰禧说自己看到观众会很紧张,老师教她:“你当台下没有人,就不会害怕了。”

随着演出经验的丰富,钰禧越来越大胆自信,她在舞台上,慢慢地学会跟观众有一些眼神交流。

爸爸说:“以前表演她是不敢看观众的。现在陌生人要和她拍照,她会热情地回复。”

更多家长注重学习传统文化

近些年,因为方言的不流行,又有线上娱乐节目的吸引,越来越少年轻人接触潮剧这类传统艺术。于是南华潮剧社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设了少儿班。没想到,却收到了不错的反响。目前在少儿班学习的小学生就有60个。

年轻的父母认为,传统艺术有助于身心发展,认识传统中华文化,也对建立自信有帮助。陈得能说:“我比较喜欢栽培孩子认识潮剧和华人文化。因为我觉得这些东西要在孩子小时候让他们感兴趣,一旦去了小学中学就很容易流失了。”

早报校园 zbschools.sg 是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数码平台。它汇集学生报旗下《小拇指》、《大拇指》和《逗号》的精彩内容,通过深入浅出的报道,让中小学生轻松读新闻。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