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今年庆祝建国60周年,走过一甲子,从一座资源有限的小岛,蜕变为如今繁荣的花园城市。《逗号》推出系列报道,聚焦绿化、小贩、交通和体育四大主题,回顾新加坡的重要里程碑,以及了解代表四个领域的年轻国人,如何竭力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花园城市 我来守护

新加坡素有“花园城市”的美誉,如今更致力于打造“大自然中的城市”。国土面积虽小,却有许多让公众亲近大自然的机会。据统计,本地拥有超过400个大大小小的公园和连道,每户家庭步行10分钟就能走到一座公园。

大自然里工作兴趣从小培养

卓悦歆(39岁)对大自然的喜爱也是从小时候开始“萌芽”的。她总是会观察周边的植物,并留意它们会吸引哪些昆虫。对动植物的好奇,也促使她升上中学后加入了自然环境社。

延伸阅读

新加坡华族文化百科:方言展现文化色彩
新加坡华族文化百科:方言展现文化色彩
潮什么:新潮贩卖机引领便捷生活
潮什么:新潮贩卖机引领便捷生活

“有一次,老师带我们到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Sungei Buloh Wetland Reserve)进行种植活动。我不仅学习如何培植幼苗,也了解到这些幼苗会形成鱼儿的苗圃,保护它们。”

卓悦歆在2009年加入了国家公园局,目前是公园局的自然保护处副处长,主要工作之一是确保在中央集水区自然保护区(Central Catchment Nature Reserve)和周边的自然公园里,所有植物都能健康“长大”。

“温莎自然公园(Windsor Nature Park)是我们工作的其中一个地方,每天我们都会在园里巡逻,如果看到入侵植物,就会立刻清除。”卓悦歆举例说,公园里曾出现一棵重达四五公斤的植物,根茎像脸盆一样大,如果攀附在树上就会迅速包裹大树。遇到这类情况,他们就必须赶紧“出手”,避免大树枯萎。

提升修复公园改善动物家园

自然公园也是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卓悦歆的另一项职责就是提升和修复公园,以便让这些动物有更好的居住环境。她透露,温莎自然公园曾出现一个积水池塘。“我们就把它改造成一个湿地,之后便引来蜻蜓等昆虫栖息。”

此外,为了让动物能在不同的“住家”穿行,卓悦歆和她的同事们也搭建了索桥,并安装电眼监察动物的行踪。野生动物也会在自然公园觅食,他们就种植特定的树种,为动物提供食物来源。

在保育大自然生态的过程中,到访公园的公众也能从中受益。卓悦歆表示,他们在自然保护区里搭了高架木栈道,动物安全穿行,公众也能在不干扰野生动物的前提下亲近自然。

“我们把积水池塘改造成湿地,也是为防止访客不小心踩进去,让他们可以放心地在户外活动。”

望与国人一起保护绿色生态

卓悦歆保育绿化环境的工作,必须考虑植物、动物和公园访客等方方面面,但过去15年来,她依然没忘记当初时对大自然的热忱。

“我们时常需要在大太阳底下工作,长时间在户外也有它的挑战,但只要想到能和大自然接触,我就觉得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除了让国人能亲近大自然,公园局也有多项计划,让民众能为培育生态系统尽一份力。当局在2020年推出“百万树木运动”,给予国人种树的机会。值得一提的是,“百万树木运动”原定2030年达成栽种100万棵树的目标,有望提前在2027年或之前完成。

卓悦歆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鼓励更多新加坡人加入保育自然环境的行列。“未来10年或20年,我希望国人更能和大自然共存,一起创造和维护更多绿色空间。”

新加坡60年的绿化进程

【1963年】时任总理李光耀在今天的荷兰村一带种下一棵黄牛木(Mempat Tree),成为全国植树与绿化运动的开始。

【1967年】李光耀提出“花园城市”的愿景,要把新加坡打造成一个绿树成荫、环境整洁的城市,同时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1970年代至1980年代】在道路两旁栽种植耐旱、快速生长的树木和开花植物,天桥和高架桥上种植藤蔓。建设公园,为民众提供休闲和娱乐空间。

【2005年】全岛锦簇园艺计划于2005年5月启动,如今全岛已有超过2000个社区花园,吸引超过4万8000名园艺爱好者参与。

【2015年】新加坡植物园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文化遗产。

【2020年代】扩大自然公园网络、将自然引入城市景观等,推动全民参与,例如“百万树木运动”,鼓励新加坡人一同守护自然。

饱家喂国的小贩文化

年轻厨师在厨房切菜、腌制各种肉类,准备着油封鸭(Duck Confit)、意大利幼面、白酒蛤蜊意面等高档餐厅料理的材料,耐心等待着客人的到来。这不是餐厅的场景,而是兀里村小贩中心(Woodleigh Village Hawker Centre)的档口Style Palate。老板黄思龙很年轻,仅有26岁。

小贩中心中的高档料理

一眼扫过Style Palate的招牌,会发现摊位菜单包括意大利面、牛排、油封鸭等等,几乎全部是标准高档餐厅(fine dining)的料理。油封鸭是摊位的招牌菜,售价12元,价位比餐厅里售卖的要低很多。

在当小贩前,黄思龙曾在高档餐厅Tippling Club工作过。“那时从早做到晚,一般到了凌晨我才能睡。”

两年内成为“二当家”

虽然辛苦,黄思龙还是努力精进厨艺,结果仅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坐上副厨师(Junior Sous Chef)的位置。副厨师的职位仅在大厨师之下,必须确保所有食物的品质良好,厨房环境卫生。

累积一定经验后,黄思龙决定顶下自己的摊位,当小贩售卖高档餐厅料理。他笑说:“反正帮人打工和当老板都会辛苦,还不如自己出来当老板。”

虽说如此,当老板的职务比当员工多很多。营业前,黄思龙会和一名助手一起开档。“但怎么设计菜单、找员工、推销的工作,都得由我亲自做,要照顾的东西很多。”

开档时,黄思龙得耐得住厨房里的高温和油烟,收档后还得亲自洗锅、洗桌子、洗地、丢垃圾。

公共假期也是工作日

“我们工作时间长,公共假日也得工作,真的没几个年轻人愿意做的。”

黄思龙还不满30岁,是非常年轻的小贩。一则2021年的报道显示,我国有超过6000名小贩,他们的中位数年纪是60岁。这意味着有超过3000名小贩年龄超过60岁。

2020年,本地小贩文化成功申遗,成为新加坡第一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中的项目。

小贩文化建立国人身份认同

尽管辛苦,黄思龙对于身为小贩是感到自豪的。在他看来,自己不只是在做生意,更是守护着我国的文化遗产。

“对旅客来说,来新加坡一定要来小贩中心打卡,不然等于没来过。我也希望这一行会有越来越多年轻的小贩,一起将小贩文化传承下去。”

小贩文化的演变

【1900年代】早期的街边小贩聚集在五脚基,做生意挡路,流氓收保护费,井水不卫生造成病菌传染,店屋没后巷造成防火隐患。1908年,英殖民政府宣布建小贩遮棚,让小贩在固定处摆摊。

【1921年至1950年代】跨越二战期间,本地共建了六个小贩遮棚,分别散布在直落亚逸、珍珠山、卡尔尼街、奎因街、马里士他及实龙岗上段一带的林大头路。

【1971年】本地第一座小贩中心永升(Yung Sheng)熟食中心建成。它在2005年与企业路(Corporation Road)巴刹和熟食中心合并,重新命名为达曼裕廊(Taman Jurong)巴刹与熟食中心。

【1985年】政府从1971年至1985年建了100多座小贩中心,为小贩遮风挡雨。

【2020年】新加坡小贩文化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25年】本地目前有123座小贩中心。到了2027年则会有127座小贩中心。

欲阅读更多系列报道,请关注早报校园

早报校园 zbschools.sg 是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数码平台。它汇集学生报旗下《小拇指》、《大拇指》和《逗号》的精彩内容,通过深入浅出的报道,让中小学生轻松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