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琬仪:再见不是永别

6月24日,许多香港市民冒雨排队到报摊购买最后一份《苹果日报》。(法新社)
6月24日,许多香港市民冒雨排队到报摊购买最后一份《苹果日报》。(法新社)

字体大小:

既然争议与分歧就像流行病毒一样会一直存在,越是价值多元的社会越是须要培养公民的包容心,社会承受分裂威胁的韧性。

刚过去的周四个人社交平台被香港壹传媒旗下《苹果日报》(以下简称《苹果》)最后出版,“就此别过”的评论、悼文洗屏。虽然人在岛国,刷阅一则则贴文时,思绪仿佛飞到香港,想象自己如果这一天在香港,应该会摸黑出门,从位于港岛半山的旅舍沿着中环扶梯,散步到熟悉的中环地铁站,在附近的报摊排队买最后一份《苹果》,然后信步走去茶楼饮早茶,像拥有全世界的时间一般,慢慢地翻看报纸。

华人地区媒体工作者就算不是壹传媒刊物的忠实读者,但多少会关注旗下的《苹果》《壹周刊》。20世纪90年代中期壹传媒开启了商人办报的媒体新时代,营运以商业利益挂帅,没有文人办报的文化包袱或道德指引,以吸引读者为终极目标,往后的一些破格作为,例如给受访者钱买新闻照片等成为大众传播系课堂上的反面教材。经营目标明确,开创新的工作文化也受到关注,千禧年后壹传媒入驻台湾,香港的编辑室文化也传到台湾《苹果日报》。

上个月台湾《苹果》结束纸媒出版,专注网络平台,媒体报道台湾《苹果》前记者回忆工作文化,正面看是破旧立新,建立新的专业标准,但往深一层地看,其中图片要求“男不如女,老不如少”等新闻作业方式,与其说是专业要求,倒不如说是吃定人性的弱点。给记者最好的装备,漏新闻追责时提头来见,长期在这样高压环境办公,耗损的是热血、热情和健康,只有铁打的身心挺得住。台湾媒体人N年前说,媒体业——女的当男的用,男的当畜生用,用词固然不加修饰,但是实情只有更不堪不会比字面上好过。很多时候缅怀逝者,隐恶扬善是世间的人情味,人心善良。

在壹传媒全盛时期,江湖传言,编辑部鼓励记者放胆挖掘,挑战社会底线,无须担心惹官司,公司早准备好一笔钱请律师。也听说,邀请名家写专栏,一字一美元,标点符号算不算在内不清楚。这些日后并没有机会证实的传闻,听在当时还是初出茅庐的新记者如我的耳里,会认为公司有钱有力支持敢冲敢拼敢写的人才,入世渐深后,想到的则是有钱比较好办事。

香港《苹果》紧急退场,最后一期印刷100万份,吸引抢购人龙。外电照片中香港市民雨中排队买《苹果》的画面和烟雨朦胧的维多利亚海港一样凄美。这样的画面,看在理性的眼睛里,会觉得读者抢购最后一份报纸是矫情,真正的支持不应该是在告别时刻,平日就应该支持,不是失去时才表现不舍与难过。这样的观察也许适用于因销量和广告收益下滑而终结的台湾《苹果》纸媒,但香港《苹果日报》结业的背景复杂得多。

搁置《苹果》创刊以来膻色腥报道所引起的争议,追买最后一期《苹果》,甚至到壹传媒大楼铁闸前送别致意的读者,不只是告别一份因政治因素而结业的报纸。对于许多彻夜排队,冒雨撑伞买报纸,在社媒亮出支持姿态的读者,香港《苹果》收摊背后的象征意义超越了一个媒体机构存亡自身的轻重。

一些舆论认为香港《苹果》结业,意味着香港将告别新闻自由、言论自由,挥别能够包容不同声音,刺激新的可能性,富创新与竞争力的传奇时代。既有人消极面对,也有人乐观地相信果树倒下,还有散播各处的种子,再见不是永别。

时间是线性前进的,但历史是循环重演的。曾经出现过的,消失了还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21世纪通讯科技发达,个人观点与意见可以轻轻松松地透过各种渠道表达传播。既然争议与分歧就像流行病毒一样会一直存在,越是价值多元的社会越是须要培养公民的包容心,社会承受分裂威胁的韧性。拥有公信力的大众媒体可以提供公民接受差异,消化争议,辩论公共议题的公开透明平台。排队买最后的《苹果》的香港市民,让我想到这些。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