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在哪里?”社会科学老师在课堂讨论上,探问了几个同学,有好几个都是小学一二年级就随父母移居到新加坡。北方同学过来时只能念五年级,单枪匹马是个例外,回答自然也与众不同。不过,相同的是,这些从小就有跨文化地域生活背景的同学们,心里都有个老家,在不算太遥远,半日飞一飞,就能抵达。当然,乡音乡味等,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家构成的境相。
唯有北方同学,某个角度而言,他是没有个人身份认同的问题,他有更多的是个人心智成长、低龄留学生的共同问题。笔者曾对他提过美国降落伞小留学生(parachute kids),在大学遇见的几位,生活自理和个人学业成绩,迎刃有余。至于待人接物、社交方面,就总感觉乖顺表象后,一直有几种力量在拉扯、分裂。
一次凌晨后,键盘“咔咔咔”铿锵有力般声声作响,夹着窗外雨滴声,犹如步操乐队进行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