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曦娜:南洋人的文学奖

方修文学奖颁奖礼上,本地得奖人和评审合影,前排左起为评审林高、希尼尔、张曦娜、蔡欣及林康;后排左起为得奖人艾禺、辛羽、语凡及孙宽。(热带文学艺术俱乐部提供)
方修文学奖颁奖礼上,本地得奖人和评审合影,前排左起为评审林高、希尼尔、张曦娜、蔡欣及林康;后排左起为得奖人艾禺、辛羽、语凡及孙宽。(热带文学艺术俱乐部提供)

字体大小:

这个文学奖的发起与成立,听起来仿佛简单,背后却承载了前辈们对语文与文学的热爱与坚守,沉甸甸的,却叫人感到温度。

星期日到了琼州大厦,应邀出席一场线上线下跨国举行的方修文学奖颁奖礼。疫情持续发恶下,线下受邀现场观礼的人数受限制,线上大多为马来西亚得奖者。

方修文学奖最特别之处是,主办方虽然为新加坡热带文学艺术俱乐部,但奖项却同时公开给新马作者参赛。在过去三届的比赛中,看到了新马两地各有不少成名作家获奖,记忆中,新加坡作家方面有希尼尔、佟暖、丁云、林锦、辛羽、陈志锐、陈延任、李选楼、蔡家梁、黄明恭、黄嘉一、陈晞哲等等;马来西亚方面则有辛金顺、黎紫书、李忆莙、傅承得、潘碧华、熊佳慕、吕育陶等,冠病疫情还没暴发时,每一届颁奖礼都聚集了两地名家共聚。

必须也说说的是,这些年来,方修文学奖也发掘了一些文学新人,印象深刻的是,在首届获奖者之中,当年27岁的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硕士生谢征达就以其文学评论《方修的现实主义系谱及其争议研究》获得文学评论组首奖。职业病使然,我为此还特地了解了一下,谢征达可是本地人,答案是,他于1985年出生于新加坡。

这回的方修文学奖已是第四届了。在台下听着作家佟暖对这次文学赛事做的详细报告,有数据,有归纳,也有分析,越听越有意思。从不同的数据与分析中,听出了当前新马两地的文学现象。

在报告中听出,这次参赛的稿件比上一届多一些,得298份,其中新加坡93篇,马来西亚205篇,比例为30%比70%,17人获奖,新加坡5位,马来西亚12位。做为新加坡人,看到这个数字大多有失落感,但想到这数十年来本地华语及华文文学的沧桑变化,也就不觉得奇怪了。

报告中提到了在得奖作者中,从1950年代到1990年代出生的作者都有,其中1950年代的两位,1960年代的最多,共6位,巧合的是,1970、1980及1990年代的得奖作者各占3位。有意思的是,在参赛者中,1940年代出生的作者为6%,在籍大中院校学生5.4%,两者基本持平。

因为采访工作的关系,我可说见证了千禧年以来由民间自动自发主办的两大文学奖,在方修文学奖之前是涵盖面更广的南洋华文文学奖,这个奖金达三四万元的区域文学奖项,和方修文学奖一样,从无到有,从主办初期的陌生到渐渐受到新加坡以外的华人世界的关注。

以本地文史家方修命名的方修文学奖跟南洋华文文学奖颇有渊源。2008年,首届南洋华文文学奖颁给了方修,评委会在颁奖词中说了,方修“是编纂新马华文文学史的第一人,是对马华文学的性质和特点作出科学界定的第一人,也是在海外华文文学界本地人写本地文学史的第一人。”这与中国学者古远清所说不谋而合:“马华文学自来无史;有之,则自方修始。”

在方修晚年,我前后到他那坐落在马里士他路的旧式公寓做了几次访问,每一次都因为不同的话题。那时方老已不良于行,耳背的情形也已严重,访谈时,总有与他往来密切的诗人长河从旁助他一臂之力。

那天傍晚,我又来到马里士他路,这一回与方老谈的正是他刚获得的文学大奖。那一年,方修已经86岁了。我问前辈,奖项是否来得太迟?方老说得谦和:“我觉得很惭愧,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方老随即以轻快的语调说,知道自己得奖,他已决定将4万元奖金全部捐出与文艺界分享,成立一项文学奖。

在方老看来,这4万元提供了设立一个文学基金的基本条件,一些支持他的文友又提议接下来可通过其他方式筹款。2010年,方修以88高龄辞世,时任热带文学艺术俱乐部会长的长河随即宣布,由方修发起的文学基金已筹得18万元,以方修命名的文学奖也将正式成立。这个文学奖除了纪念方修对新马华文文学事业的贡献,也纪念过去新马两地华文文学同源及并肩发展的历史。

至于南洋华文文学奖,顾名思义,是一项开放给“南洋”地区华文作家提名、参评的文学奖,奖项由已辞世的南洋大学校友刘新汉发起并率先捐出10万元,在他的推动下,多位本地企业家及茶阳会馆后来相继捐款,筹得100多万元,正式成立了南洋华文文学奖基金,交由孔子学院主办。在南洋华文文学奖成立的记者会上,我问了刘新汉发起成立文学奖的原因,刘新汉答道,纯粹因为从学生时代开始爱上华文文学,多年来一直希望能为推动世界华文文学尽点心力。这个文学奖的发起与成立,听起来仿佛简单,背后却承载了前辈们对语文与文学的热爱与坚守,沉甸甸的,却叫人感到温度。

这几天我总在想,从上世纪至今,民间总不乏有心人和有识之士,在不同年代通过不同方式举办不同的文学奖。不同年代的文学奖,各有其特点与时代意义,但在我看来,这些文学奖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南洋华人对华文文学的热忱与爱护,就像佟暖在本届方修文学奖参赛者数据中体悟到的:“像橄榄两头尖的年龄层,体现了马华华文文学固有的传统——代代相传。”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