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第32届台湾金曲奖颁奖典礼特别贡献奖舞台上,他铿锵有力地说:“这行业必须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体验生命……”入行44年,写唱无数经典的罗大佑老师在大家都身处寒冬暗隧时分不忘鼓励音乐人继续努力加油。从年少到中年数十年时光里,我们一路深拥他的音乐文字,细嚼曲情词意摸索成长。无论是顶流歌手对他作品的完美咏唱,还是他自己独有的深吟呐喊,每一首罗歌都曾是相互连接涌动的永恒片段,是歌,是光阴,也是故事。

回顾如何“遇见”罗大佑要从《鹿港小镇》说起。我17岁时他的第一张专辑横空降世,如一股汹涌黑潮颠覆了华语流行音乐的样子。一回我们几个男生像往常一样聚在一起欢唱,大伙儿唱累了正稍稍静下来时,一向很沉默的吉他手突然弹唱一首未曾听过的歌,沙哑的嗓音和线条分明层次感越走越强的旋律着实让我们惊艳亢奋,歌词里浮现的妈祖庙、杂货店、爹娘和长发迎空的女孩在眼前勾勒出遥远的鹿港乡愁,而台北不是我的家,以及闪烁的霓虹灯也唱成了莫名的愤世畅快。平时不开口的吉他手一曲抛歌随唱,我们从此欲罢不能,沉醉在一首首来自罗大佑的音符文字,纵使还搞不懂为何沧海会变成桑田。

中四那年学校举行校园歌唱比赛,老师们喜见门下同学有些歌唱实力,立马鼓励报名参加。忐忑选择了罗大佑的第一首创作《歌》参赛,同班女同学仪丽更力挺与我合唱,忆仁加上仪丽的组合被戏称为“一人一粒”,在两把古典吉他清澈伴奏的学校礼堂,我难忘歌声从麦克风传送出去后,传送回来的掌声肯定的欣喜感动,更难忘台下前排席地而坐的人群里仿佛灵犀相知的那双眼眸。这之后所有再度唱起的歌,尤其是罗大佑的情歌霎时有了倾诉对象。少年的音乐梦旅昂然开启,青春的恋曲亦怦然爬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