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两年因为疫情,打乱了生活节奏和旅行计划。不过,今年意外的收获就是在“尔雅”出了一本新书《〈台北人〉总也不老》,这是我第一次在台湾出书,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繁体竖排,顿时觉得古色古香了,有一点“陌生的惊喜”。
先说说这本书的缘起。今年适逢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出版50周年。1971年,《台北人》由白先勇和弟弟白先敬合作创办的晨钟出版社首次出版。后来,晨钟难以为继,关门大吉。1983年,隐地的尔雅出版社接手,推出新版《台北人》,此后《台北人》一书的台湾版权一直在隐地手上。今年3月,我写了一文〈经典的流传:《台北人》出版50年〉,发在香港“三策智库”,白先勇把此文转给隐地先生,因而牵起了尔雅出版此书的因缘。
尔雅创办于1975年,曾与九歌、洪范、大地、纯文学并称台湾出版界的“五小”,从创立初期到上世纪八九年代风光一时,出版了大量高水准的文学作品,白纸黑字留住了台湾文学的黄金时代。对尔雅,我一向仰慕,能在尔雅出版这本新书,格外开心。更荣幸的是,隐地先生赐了一篇6000字的长序。实际上,隐地老师眼睛动过手术,视力不好,阅读吃力,请他写序,我犹豫再三,深感内疚。好在老师看了书稿,心生欢喜,他在序里说:“在书市景气沉入谷底之时,眼前突然读到何华这本书稿,竟然让我整个人精神抖擞起来。……我的视力不佳,意外的,看这部书竟不觉得累,能让我一直看下去,越看越入迷,尔雅在如此低潮时,能接到这样一本高格调却又读得让人趣味盎然的书,一扫长久以来的郁闷。”序里还有不少溢美之词,令我惭愧不安。人和人讲个缘字,大概我的文字正好投了隐地老师的缘,他才会格外爱惜护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