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出席科技产品发布会,心里都有一些难解的纠结。现在科技进步往往让人追之莫及,发展速度超出适应速度,昨天还以为是实验室里研究的项目,今天就能够在市场上看到成熟的产品。据报道,目前普通的手机的计算能力能够匹及上世纪60年代设计航天器的超级计算机,而目前具有几千度感压画笔的平板电脑,在绘画功能上已经超越了专业数码绘图板。
然而,我心中的纠结是:既然手机都可以计算航天器,那么我们平时用它收发信息,算不算一种浪费呢?对于可以专业绘画的平板电脑,我们用来看视频算不算也是浪费呢?我不想让一部新手机的全部作用,都只体现于邮件后面的那句“Sent from my iPhone 12”。
我突然想看看古人是怎么对待科技的?那个宣纸和毛笔的时代,古人是不是也希望他们的毛笔可以每年推出一款全新的产品,并有几千种压力感应的升级?文房四宝的历史里,人们对这个古代科技还是很有研究的。“书圣”王羲之作过一篇《笔经》,主要是讲笔毛和笔管的不同做法,好像是他个人频道的发布会。我又找到了蔡邕的《笔论》,才豁然开朗。《笔论》开篇写道:“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大意是,书法或者写作主要取决于握笔的人的能力而不是笔本身。古人修的是心境,以书法和文章反映心境,所以希望持笔的人超然于眼前的书写工作,而不是被工作所迫。至于笔本身,更是对心境毫无用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