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歌,给人的主要印象就是忧国忧民,沉重沉郁,三吏三别,秋兴八首,没错,这是杜诗的一大特色。他关注社会现实,记录唐代由盛转衰的过程,他的诗被公认为“诗史”,杜甫本人也赢得了“诗圣”的称号。

我们看到的杜甫画像,就是一个愁眉苦脸的干瘦老人,永远在寒风中颠沛流离。显然,杜甫在某种程度上已被脸谱化和标签化了。实际上,杜甫是一个集大成的诗人,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诗歌面貌也应该是多种多样而非千篇一律才对。他是儒家正统的代表,但又兼容佛道二教,尤其是佛教悲天悯人的观念深入他的作品。一方面,他继承了屈原忠君爱国的思想,同时也受到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极大影响。

我们不要忽略杜甫的《漫成一首》(七绝)、《漫成二首》(五律)、《漫兴九首》(七绝),从这些诗作,可以看到杜甫的另一面。那么,什么是漫成和漫兴?就是应手之作,随兴而写,没有刻意经营,具有一种天然标格和趣味。这样的诗歌只有功夫到家的人才写得出,看似漫不经心,实为厚积薄发。《漫成二首》其二曰:“江皋已仲春,花下复清晨。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读书难字过,对酒满壶频。近识峨眉老,知予懒是真。”看到诗中“读书难字过”和“知予懒是真”,不觉会心一笑,这是我们心目中的杜甫吗?一向认真勤奋的“诗圣”居然也会像五柳先生一样“好读书,不求甚解”,遇到难字就跳过,而且懂得“疏懒”,认为疏懒才是真趣、本真、真性情。而三、四句“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真是活脱脱的疏懒之态,“偶然语,偶然道之,自见天趣。一片忘机意思。”《唐诗镜》云:“三、四(句)真极,……将诗家气味一并去尽,绝近陶。”此首确实有陶诗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