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作家节,由于疫情关系,被邀请预录一个讲述八零年代的音乐和风情“混音带”栏目。
文学项目一直以来都很难吸引观众,加上是付费的网络节目,所以相信看过笔者“慷慨陈词”视频的人应该不是很多。笔者被安排录影当天是唯一的中文讲解人,负责接洽的小女生非常卖力,但有碍于整个大环境对中文的理解有些欠缺,小女生很多时候显得爱莫能助。虽然如此,吊诡的是讲解完毕时,拍掌叫好的是一位现场马来年轻女作家。也许,她感受到文学吧?
八零年代对笔者来说是新加坡一个梦幻年代,民生处在新旧交替过渡期,传统思维与新时代作风处在拔河状态。许多旧建筑物被拆除、翻新;有许多的新行当出现;地铁开始运作;方言节目被撤下;国家擢升为亚洲四小龙。国家经济起飞,文艺开始受到瞩目,或者说是一个自行创造机会的好年代,例如在郭宝崑先生的带领和引进下,本地中英文源流艺术爱好者开始认识了许多海外高层次的艺术家及作品。有了学习和参考机会,剧场和演艺界景象一片蓬勃。
